關閉本頁 |
快 樂 果 園
|
|
|
顧品香(作者單位:光明米業)
如今的瑞華果園,是筆者從小生長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有著她美好的童年和回憶,直到1988年,她成家搬離那里,到農場場部開始新的生活。
時光轉回1962年-新海農場建場,她母親從農村來到新海農場果園一連,那里有三個連隊,到處都是蘆葦蕩和用蘆葦扎起來的房子的美好風光。她是農場的第二代,小學、初中直至高中畢業一直就讀農場學校,對那里有著相當濃厚的感情。由于她父親是在崇明縣工作的,她們家只能算是半家戶,享受的政策也只能是一半。她們家從最初的住樓梯間,大約6個平米左右,然后再慢慢的過渡到到半間房、一間房,生活簡單而快樂。她母親是個很勤勞、很會操持家務的勞動婦女,把她們打理的干凈利落,頗具農場特色。每到逢年過節,她們一家人就回農村老家走親訪友,干凈整潔成為農場小孩的代名詞,看著農村的小孩叼著她們帶去的好吃的東西游竄炫耀時,她的心里美滋滋的。80年代以后,她漸漸長大了,生活也逐漸地好轉起來。農村的生活與農場差別很大,特別是在七八十年代,農村人很向往農場生活。農場有工資發,有集體住房,連隊有衛生所,免費醫療,老了有退休金,這是農村所不能比的。那個年代,家里有哪個小伙子去了農場,簡直比中舉的還光彩,不愁媳婦不上門。成為農場人是那一代農村人最熱望的夢想。
對農場有很深的情結是她從小生長生活的這片土地,親歷著農場的變遷。她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和家就隔條河。連隊里除了連片的果園外,還有經濟菜園,夏天的時候,每當果子成熟的時候,連隊里會把有些小次的水果發給每家每戶,2分錢可以買上一藍子的水果、西紅柿、黃金瓜。西瓜成熟的時候,每家派出一個人到連隊的食堂里吃西瓜,把那個籽集中在一起,留待第二年供種,那個年代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過得清貧自在。她們家到她上初一的時候搬到了果園二連,一開窗就能觸摸得到果樹葉。自從學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后,她就一直感覺她們絕對是住在世外桃源了,四周全是桃樹、梨樹、蘋果樹,樹下還長著西瓜,一條出連隊的小路兩旁全是葡萄樹,春天的時候,她們置身在花的海洋中,粉的、白的、綠的,好看極了,5月份的時候,放學了她們隨母親到果園中為各種果子疏果,套袋,然后就巴巴的等著果子成熟,到了8月份的時候,各種水果逐漸上市,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中午趁大人午休的時候由孩子王帶著偷偷去果園里摘著吃,果皮綠肉白汁甜,吃多了鬧肚子,吃飽了到旁邊的小河游泳,她是在那里學會游泳的。那條河干凈透底,人們可以在河里洗澡,也是挑來吃的,是一條真正綠色環保之河。期中考試語文、政治,凡是需要背誦的,都是在果林中完成的,需要練嗓子的時候一個人躲進密密的果林肆意的開唱…她對那片土地的熱愛,直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七十年代,文化生活比較貧瘠,電影都是放在墻上投影的,一個連隊一個連隊挨個放。放電影之前,通常是隊長放著大喇叭,廣播安排明天的工作,什么割草壓青啦,挖洞施肥啦。美美地看完一部電影,人們收回椅子凳子,抱回熟睡的小孩,與身邊的果樹滿足地睡上一覺,明天又是火紅的開始。
很留戀兒時的農場連隊生活,有時不免有些失落與眷戀。再看現在的瑞華果園,又找回些兒時的影像,寫下一段文字,刻下美好的農墾記憶?!?nb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