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農墾 夢歸光明
唐水官(作者單位:上海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杭州灣北岸的一座小村落里,孩提時隨父母一同踏海的情景仿佛依然可見,原來這里是“潮來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荒涼”的大灘涂與鹽堿地。在這一大片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曬鹽工們面朝鹽土背朝天辛勤勞作著。灘涂上蟛蜞、黃泥螺等海生物繁衍叢生,淺灘的海水里魚蝦繁多,這給靠海居住的人們不僅帶來了樂趣,也帶來了生存的機會。海鷗的鳴脆聲夾雜著海潮聲成了自然跳動的音符,海鳥們為覓食也常常光顧這里。在那時,每當星期天,我與小伙伴們也經常一起去踏海,在盡情地嬉鬧玩耍后又能給家里帶來一些小小的“海產品”,也算是其樂無窮了吧。
情系農墾,勿忘激情歲月
曾記得大約在五十年代末,在這片灘涂上,人們開始了圍海造地。隨著歷史的變遷,又幾經圍墾,農場的名字一改再改,但也終歸是這片圍海造地的地方,這就是現在光明食品集團上海五四公司的前身。我是本土人,六十年代中期,在告別了學校后,一個有幸的機會,我隨全家一起來到了當時的“海濱農場”,成為了一代國有企業的新型農民。至今我仍為自己是五四的一員,能成為這塊土地上的“元老”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因為這里是我付出辛勞、收獲成功、經歷挫折……為之奮斗一生的唯一地方。
我是一位農村青年,年齡、經歷差不多與老三屆知青相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熱潮席卷大江南北,大批的上海知青來到市郊農場接受再教育,開始了艱苦的農場生活。
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好學上進的精神,染紅了當時的年代。什么事都得從頭學起,但在上海知青面前是從不畏懼的。從大城市出來的年輕人,一開始走農村的爛泥路也是很困難的,怎能挑著重擔上路呢?連草與苗都分不清,怎能去種三熟制、學做車水耙地、育秧苗、收稻子的農活?在這個講“精神付出”的年代里,很少有人關注報酬的多少,你干的活比別人快、好,就受人尊敬。
當時的自然環境,采用水澆地種水稻的方法,即能改良農場的鹽堿地,又符合“備戰備荒”的要求,就這樣“三熟制”在當時的農場里全面鋪開了。然而貧瘠的土壤需要養分,拿什么做肥料,除了上級分配下來的少量化肥外,更多的是靠積“青雜肥”作補充。說起積肥,每人每天也有數量指標吶,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為了完成“指標”,知青們少不了起早摸黑地去割蘆葦、青草。為改良農場的土地,開條河、筑水渠也是“家常便飯”;冬天,連隊組織開大河、圍墾的任務也不輕,通常都是扁擔、鐵搭、挑箕不離身,汗水、雨水盡情地澆,知青們辛苦了一天也會哼著“革命歌曲”把寢室回。從那時起,住茅草房、打地鋪,開條河、平土丘,割青草、育秧苗,奮戰鹽堿地奪下“三熟制”,日干再加挑燈夜戰,“哼喲、哼喲……”的勞動號子中夾著知青們天真的笑聲和苦澀的淚水。
知青連隊的生活即單調又艱苦,吃的是粗茶淡飯,喝的是河水。為了生活上的的方便,農場的知青連隊大多是沿“星火中心河”兩岸建立的,每個連隊都有大食堂,起初食堂里的飲用水都是把河里水取上來,經過簡單的處理后用來燒飯做菜的。每到夏季,辛苦勞動了一天的知青們下班回來,來到中心河旁,卸下外衣就往河里跳,這時的河即成了澡堂、又成了游泳池,真是快活極了。河里魚蝦、螺蟛繁多,仲夏戲水的人們有時也能獲得豐盛的河鮮。彼時,我也常常下河,去尋找水中的樂趣。中心河成了知青們生活中的好伴侶,一條不可多得的生命之河。
夢歸光明,展望輝煌業績
對于每一位生活和工作在光明食品集團的人員來說是幸運的,因為這里曾留下過偉人的足跡,得到過偉人的親切關懷。在我們讀過青年江澤民寫的《日出江花》中,了解了光明食品集團的前身和創業發展史,以及青年時代的江澤民同志關心益民一廠的發展,關心光明牌商標的建立,與工人兄弟同甘苦奮斗在生產第一線情景。在江澤民同志時任上海市市長和國家主席的時候,也不忘光明食品集團的成長,為《光明食品集團》的成立題字,確立了光明食品的品牌,留下了領袖與光明食品集團的深深情結,也是對所有光明人的最大鞭策和鼓勵。
“光明”品牌產品與滬上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質量過硬、安全可靠,獲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尤其是作為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一名老員工,對“光明”牌產品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每去超市逛商場,口渴了選“正廣和”的飲用水,要味精來一包佛手牌的,白糖要的是玉棠的,乳產品自然是挑“光明”的,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光明”品牌的信任與依賴,更是見到它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五四有限公司無疑是一部老圍墾戰士的艱苦創業史、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鍛煉成長史和當下五四人的二次創業輝煌史。
從我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始終沒有離開過五四這片緊靠大海的土地,這里的水土養育了我,這里的人們幫助了我,讓我懂得了如何去好好工作和為人處事。多年的農墾工作生涯中,努力與成功伴隨我成長,失敗與挫折更豐富了我人生的閱歷,最后塑造出成熟的我。
目前,我仍在五四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中心工作,在五四黨政的關懷下,企業的黨建工作、經濟建設和民生工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惠及著“駕培中心”每一位員工。如今,在我們的眼前,五四公司大地上擁有高科技高產量的“光明森源”、千姿百態蔬果類產品的“都市菜園”、萬畝郁郁蔥蔥的國家級“海灣森林”等;這里的人們在這片沃上土播撒著“美好與希望”的種子。
作為一位生在本土、長在本地,始終一貫生活與工作在光明與五四大地上的我,對于養育與滋潤我的這塊土地抱有深深的情懷,對于關心、愛護、支持我的領導和同事懷有感恩之心。然而,用什么來報答這塊土地、這些人們?用我最忠誠的心,不斷地努力與拼搏,為爭創光明輝煌之夢,生命不息,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