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商房產真情溫暖公益行動向大山深處進發
(農工商房產志愿者將文具用品送往山村)
(農工商房產志愿者將文具用品送到小朋友的手中)
(農工商房產志愿者向小朋友贈送紀念卡)
11月30日早上9點,農工商房產真情溫暖公益行動車隊正式向大山深處進發,前往平涼崆峒區寨河鄉姬家山村,為當地失依兒童家庭送去溫暖。面對西北這片陌生的土地,大家心里有期待也有忐忑,完全不同的自然環境,完全不同的風俗習慣,不知道在這里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西北初印象
雖然事先已經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平涼山區的路況還是讓小伙伴們“驚呆”了。只能容一輛車通過的狹窄山道,接近90度的轉彎,360度盤旋上山,讓大家著實過了一把“漂移”癮。再加上崎嶇顛簸如過山車般的山路,四處揚起的黃沙,尚未融化的積雪,種種險境讓大家仿佛置身于好萊塢大片般驚險刺激。
除了山路,平涼山區的景色也蔚為壯觀。連綿的山脈,層疊的梯田,一望無際的黃土地,與南方截然不同的壯麗景色讓大家不由得發出一陣陣驚嘆。西北的土地貧瘠,仿佛永遠缺乏生機,但自有一番蒼茫雄渾的力量,正像這里的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培養了最堅毅的品格。姬家山村還保留了窯洞等西北原始風貌,同時這里又是回民聚居地,伊斯蘭元素也隨處可見,各種文化的融合,使這里的景觀更具特色。
雖然跋山涉水,路途艱辛,但并沒有減弱大家的熱情。“如果不是因為公益,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來這種地方,體驗不到這樣的山路,看不到這樣的景色,雖然辛苦,但是值得。”一位參與者這樣說道。是的,我們在給別人送去溫暖的同時,也收獲了更加豐富的人生。
讓孩子“小有所依”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尚未成年,便因為父母喪失撫養能力或去世等各種原因而生活無依;他們渴望家庭溫暖,卻只能忍受孤獨的煎熬;他們身子單薄,卻不得不背負生活的重擔……因為事實上無人撫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失依兒童”。
在這次公益行動中,經過嚴格的調研篩選,共確定了平涼地區82個“失依兒童”名單,為他們送去壹基金溫暖包。當天,農工商房產的愛心人士親自探訪了姬家山村、上溝村和西陽村的14戶失依兒童家庭。他們中有父親去世,母親改嫁,8個月起就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女孩;有被離異父母拋棄,由奶奶一個人帶大的自閉癥兒童;有父母雙亡,由親戚輪流看顧的孤兒。其中有一戶人家,父親去世10年,母親單獨拉扯3個孩子,大哥16歲出去打工,家里還有一對上小學的兄妹。全家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母親打理的18畝玉米地。在當地,玉米一斤9毛錢,18畝玉米地可賣不到2萬塊錢,去掉化肥、人工費用,每年凈收入不到1萬塊錢。當然,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實際情況是,一旦出現旱災,就可能面臨數月顆粒無收,一年就可能賺不到錢,甚至負債。
當我們把溫暖包送到孩子們的手上,很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換上了衣服鞋子,戴上圍巾手套,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農工商房產團委青年志愿者特地精心親手制作了賀卡,賀卡上寫滿了哥哥姐姐的祝福語。當孩子們一字一句地朗讀著,我們內心充滿溫暖。我們也看到,很多孩子的衣服上都有破洞,他們可能幾年也買不了一件新衣服,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笑容,頓時覺得一路的勞頓都煙消云散。
目前,國家規定可以享受孤兒補貼的,是父母雙亡的孩子。由于父母一方健在或者有法定監護人,“失依兒童”因種種原因無人撫養,也享受不到國家每年給予孤兒的生活補貼。在我們所探訪的家庭里,不少家庭都表示是第一次接受社會組織的捐助,可見,幫助“失依兒童”之路還任重道遠。明天,我們將繼續走進崆峒區大寨鄉童嘴村,將溫暖延續。(張晨/文、攝影/施裕、黃衛、唐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