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田芬(作者單位:光明米業海豐農業公司)
精準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利用科學手段準確實施各項措施,達到降低管理成本、爭取效益最大化的主要目標,從而提高公司整體效益的管理方式。它包含了“精、準、細、嚴”四個方面的特征:“精”是對公司效益產出點和成本控制點充分了解,準確把握管理對象的內存特征,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技術、管理措施,措施要精益求精,追求最佳、最優;“準”是準確、準時,在措施實施上要做到準確及時,在最佳時期投入最佳的成本,以達到最高的效益;“細”是做細,具體是把工作做細,管理做細,流程管細;“嚴”就是執行,主要體現對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執行與控制。精準化管理的方法是: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最終將公司各項工作實現科學化決策、程序化管理、定性化、定量化考核和信息化溝通。
精準化管理要在企業運營中發揮作用,首先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精準化管理的重要性。精準化管理的本質意義在于它是一種對戰略和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是讓公司的戰略規劃能有效貫徹到每個環節并發揮作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升公司整體執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精細化、精準化管理將成為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當今世界的大流通、大融合,所有行業都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競爭,保持公司的競爭力將越來越重要,將公司做優做持續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外部環境影響公司贏利的效應雖然很大,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改變環境。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但只有質量仍不能確保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同等質量與數量的情況下,成本的競爭將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因此,內部管理是確保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確定應對的方針、如何擴大自己的利潤源、如何減少公司的成本等都是可以通過提升管理質量來加強的。公司只有不斷地深化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提高應變能力,規劃好每一分錢、用好每一分錢、賺到可以賺到的每一分錢,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才能在現在和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推進精準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度、方案精準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本行業、所管理的對象內在發展規律和內在需求精確了解。不精通本行業特點和管理對象的發展規律和內存需求,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學的精準制度和方案。這種不科學、欠精準的制度和方案只能對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損失。因此,推進精準化管理就是要對通過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科學成果和長期積累的實踐成果建立系統化體系,對原有的體系進行不斷反思與修正,將各項工作進行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定性化、定量化和信息化,要全面建立起各項具體工作科學量化的工作標準,完善各種制度和規范。
推進精準化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一個企業要做優做持續,就必須把精準化工作作為公司的一項持久工程。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員工隊伍建設。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制度,在實際操作層面都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我們常說,事在人為。每一項工作的落實,每一件事情的辦理,人是關鍵因素,隊伍是核心力量。任何一個優秀企業的發展都不是幾個人能夠支撐的,而是由一支具備優秀傳統的團隊實現的,所以隊伍建設很重要。要通過隊伍建設,把廣大員工打造成為推動精細化、精準化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個人工作中自覺進行精準化管理。要通過宣傳培訓,形成企業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文化,將精細化、精準化管理變成員工自發自覺的愿望和行動。特別是要把公司的發展思路與管理思路做到全員皆知,圍繞高質量、高效益主動開展工作。通過人才隊伍發展通道建設,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突出業績指標,將績效評價作為激勵員工投身精細化、精準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充分激發員工行動力。
推動精準化管理要有否定自我的意識與勇氣。社會在高速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每天都在變化,內部環境也在變化,這就要求企業管理也要適應內外環境變化而變化。推進精細化精準化管理的過程就是與傳統型、粗放型管理做斗爭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規范管理行為,推動執行力。粗放的作風來自于長期形成的習慣,對精準化管理的推進帶來阻力。所以,要注重建立精準化的管理機制,用機制的力量去消除部分員工的惰性和推進精細精準管理,又要注重在公司中樹立一種規范的管理行為和嚴謹的執行精神,讓每一個職能管理的觸角都盡量深入到生產一線去指導和服務。對制度嚴格執行,對過程嚴格控制,對違規嚴格處罰,對每一個環節都不留情面地一抓到底,做到持之以恒,持續改進。
優秀企業永恒不變的是質量更高和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企業在發展歷史中積累的管理體系在企業的正常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企業慣性發展,但這些體系是否符合精準化管理的要求,是否適應內外環境變化,值得每一個企業進行反思。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在80年代改革大潮中,一些國有企業不能順勢而變,一些知名企業、傳統大型企業破產倒閉,所以企業在發展中要不斷對體系進行反思。
推動精準化管理重點是提高執行力。在目標清晰、管理體系符合精準化管理要求情況下,能否按預期目標發展關鍵是執行。一個企業的成敗30%靠決策、50%靠執行、20%靠運氣,競爭優勢歸根結底是管理的優勢,而管理的優勢則是通過點點滴滴匯集而成,并通過一招一式體現出來。所以,提高執行力是推動精細化管理的重點。
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較強的執行力,完善的制度、正確的政策、理想的目標都只能是一紙空文。執行力是否到位反映了企業的整體素質。執行力的關鍵在于透過企業文化影響員工的行為,因此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營造企業執行力文化,要對每件事情做到關注細節、關注執行情況、關注結果,從而提升公司的競爭力。細節反映一個公司的作風和境界。推進精準化管理,就是要研究和關注細節,深入、執著地追求細節的完善。標準是精準化管理的根基,把標準化作業的落實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每一個標準、每一項作業都不容忽視。通過精細化、精準化管理,嚴格細化標準,能夠使各項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滲透到每一個管理環節的“縫隙”,使得不同崗位的員工按照各自標準操作,減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作為管理者,應該見微知著,不斷細化各項制度和措施,包括生產質量、安全生產、投入額度和經濟效益等,如果輕易地放過這些細節,就無法實現管理的精準和效益的雙贏。
精準化管理工作是系統性工作。對企業而言,產品的生產和效益的創造由多個環節、多個部門完成,所以精準化管理又是一個系統工程。精準化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相互鏈接的,如果前一個流程不精細,后一個流程就可能跟著出現問題,甚至可能出現管理鏈條斷裂。如果沒有每一個職能部門、每一個班組、每一個員工的協作,沒有公司整個管理系統的互動,是達不到預期目標的。所以,建立公司內部整體良性互動、部門協作的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機制,這不僅要求公司條線內橫向、縱向都要信息暢通、一脈貫通,而且還要求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到位,各生產班組之間、各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都必須提倡協作精神,主動配合,高質量地聯合協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各個環節、各個部門都要在考慮本環節、本部門精準化管理的同時,要為下一個環節和部門的精準化管理創造條件,形成大協同。作為企業管理者必須將各個環節和部門全面納入精準化體系中去綜合考慮,這樣才能確保精準化管理的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