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海豐農業生產一線的“80后”
有人說,8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擔不起責任。有人說,80后生不逢時,既沒有70后的時代機遇,更沒有90后的自我和灑脫。也有人說,80后已經邁入而立,能挑擔,敢擔當......眾說紛紜。
一年一度的“三夏”農忙已然過去,讓我們隨著筆者,一同走近海豐農業的80后們,看一看他們在“三夏”的中表現如何?
83年的他叫陸洪川,是海豐基地隆豐大隊副隊長。今年“三夏”,他主要負責大隊的水稻浸種、催芽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陸洪川剛為人父,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生產大忙需要,他沒有回去照顧她們娘倆,每天堅守在崗位,忙在浸種催芽池旁。他深知一旦種子出現問題,其蝴蝶效應將影響大隊整體的工作進度。雖然對工作已駕輕就熟,但他仍不存半點馬虎之心,每天都要認真檢查,夜里也要不斷關注稻種的變化。他像照顧自己的女兒一般,一粒粒、一池池的種子慢慢伸長了根,露出了頭,在直播機的轟鳴聲中努力扎根在水田里……
84年的他叫袁曉明,是公司種植技術中心副經理,負責試驗田工作??此瓢儆喈€的試驗田面積不大,但里面涵蓋的內容很多很雜,工作量不比生產隊小。從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到每一個步驟措施的落實,他都要從方方面面仔細考慮,反復推敲。有人說,就那么點地,何必那么斤斤計較?聽到這話,他一笑了之,因為他知道一年的試驗周期,一旦錯過了,將會延遲公司生產管理措施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直接影響整體的生產效益。聯系農機作業、試驗區域劃分、數據調查等等諸多環節他都親歷親為,努力把工作做細做好。不管日頭再高,雨水再大,他都毫不松懈,堅持在一線采集數據。有時忙得太累了,短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和體力消耗,他的臉上有了一絲倦意,趴在桌上休息一會,他的身影依舊出現在田里……
85年的他叫陶華,現為三大隊技術員,主要職責為苗情調查、病蟲測報、大田用藥監督等。他是一名退伍軍人,剛剛涉足農業不到兩年,但是他身上軍人那股不服輸的勁,已讓他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逐步熟悉和掌握了農業生產工作的要點、難點。由于大隊人員有限,許多基礎工作都要由技術員承擔,他不言苦、不言累,猶如有三頭六臂一般,永遠保持著充沛精力,總能在第一時間完成工作任務。大隊的各項工作進度他都能如數家珍,三夏農忙,“忙不倒”我們的一線戰士陶華同志。
85年的他叫崔軍軍,現為北墾二隊副隊長,主要職責為協助隊長做好大隊的日常管理,今年“三夏”負責插秧質量監督工作。這是崔軍軍來到北墾二隊的第二個“三夏”農忙。他以前的大隊領導對他的評價是“踏實、認真、負責、上進”,四個詞語已能說明他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由于管理人員相對較少且插秧較為分散,這容易造成插秧質量難抓,但在他監督下的插秧質量始終名列公司的前茅。一雙套鞋、一把尺子、一張嘴,勤跑、勤量、勤說,這就是他的“秘方”。從早上5點鐘一直忙到下午6、7點鐘,大隊中哪里有插秧,他就會帶著“秘方”出現在需要的地方。
89年的小伙子李強,是北墾一隊的技術員,2011年從揚大畢業就到公司上班。初來公司時,他被安排在本部上班,經常跟著部門同事到田里查一查、看一看。過了半年,他就呆不住了,搞農學出身的他非常想到基層大隊去實踐、去積累。于是,帶著部門同事的囑托,他到了現在的單位。到北墾一隊采風時,他們大隊長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認為他能吃苦,善于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日常工作中,他話語不多,但在大隊工作的關鍵時刻,他都有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表現。今年“三夏”,在他的監督下,1000余畝的插秧質量得到保證;2300畝的水直播播種,他親自站播種機,確保播種到邊到角,不留遺憾......在這樣的責任心驅使下,大隊的“三夏”各項工作都得以順利完成。
在海豐,這樣的80后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用腳踏實地、積極樂觀、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精神履行著米業人的責任與義務。雖然年輕,卻已能獨當一面;雖然好評如潮,但從不驕傲自滿。因為大家心里清楚,在光明米業“提升發展,再創米業輝煌”的征程中,我們這些“80后”要“完勝2013”!
汪國真詩云:“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青春是生命中最美麗的年華。”昨日,他們畢業時青澀稚嫩的臉龐,如今已多了幾許厚重與沉穩。但,這份厚重與沉穩不是沉沉暮氣,而是外表樸實、內心堅強的有機結合,他時刻保持著熱烈燃燒的激情!因為那里有我們想要的、想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去創造的美好未來。
讓青春之花在米業的基層盡情綻放?。▌⒕疂?李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