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也?家也!
“家”是會意字。“家”字上半部分古時寫做屋子的象形,下邊的“豕”就是豬。那時候,人和豬常住在一個屋子里,所以有豬的地方就常有人家。這就使得我這樣的養豬人特別想寫“家”。
家,在我的方言中, 讀作“gā”。曾記得,大學放寒暑假離開校園的那一天,我們都會在宿舍的樓道里用方言大喊上一句:“爺,家去咯”。時隔三年,我的小家也成了“大家”——我成家了。
都說:家是溫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記得高考后填志愿時,一心只想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上學。最后,“陰謀”得逞了,我去了天津。那時覺得自己終于解放了,終于可以離開那個"紅旗村"了(我村的名字)。遠離了母親日日嘮叨的日子,盡情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那一段時間我快樂得簡直像只不知所倦的小鳥,日日興奮著。這份快樂一直持續到了我的大學畢業。大學的最后一段時期,我天天糾結于將來的去向,綜合各種因素,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家,說服了與我戀愛4年的女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婆,一起回我的小城市過屬于我們的平淡的生活。
2011年,她有了一份合適的工作,我在年底也迎來了第一份工作,工資雖然比較微薄,但溫飽足以,我們就思量著,是時候要個我們愛情的結晶了。2012年的6月份,老婆一直覺著不舒服,某日陪著老婆去醫院檢查,當得知是老婆懷孕了的時候,我激動無比,時刻盼著小寶貝早日降臨。終于,這一天,在我們全家人殷切的期盼中到來了,我記憶最清晰的部分就是老婆住進醫院那一刻,心里翻江倒海,頭一次體會到了牽腸掛肚的期盼、等待甚至恐慌。產房門口四十多分鐘的徘徊與等待,完全超脫我二十多年歷練的所有……所幸,這五味雜陳的思緒終已揉成幸福的面團,緊緊包裹住了我的五口之家。也是在這時候,我才終于領悟了——“養了兒才更知父母恩”。自從我做了父親,我也才真正知道,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遠是無價之寶,從孕育到出生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會牽動心扉。而今初為人父的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第一次真正地體會了為人父母的不易之處,也更加深深地明白了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眼里所飽含的那份悲與喜、哀與愁、忙亂與牽掛……也就在這個時候,我的工作換了——我來到了上海農場下明畜牧場。這也算是為我們的將來做打算吧,和“家”離得近一些,有個照應。雖然豬場的管理模式決定了我不能常常陪在父母身邊盡一份為人子女的孝道,不能常常陪在孩子身邊見證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不能……但是我有一位好愛人,她做了我所有的不能夠,我要在這里道一聲:“老婆,你且辛苦了,我愛你……”。
某日清晨,看到四岔河里的漁船,看到他們以船為家,船雖小,但食住器具一應俱全的時候,我的眼睛瞬間濕潤了……
對于我們,家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只小船?一只小小的船,卻要載著我們穿過那漫長的歲月。歲月是不會倒流的,前面永遠是陌生的水域,但是只要這只船是牢固的,沿途的一切都將會化為美麗的風景……
一句小詩忽而閃至心頭:“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
望著湖面上的小船,我想起了我的家,想起父母、愛人、孩子,想著我的美好的未來……(丁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