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行之二
劉錦培(作者單位:五四有限公司)
徐霞客曾這樣贊嘆黃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真可謂心有此山,天下無山。黃山以奇松、怪石、溫泉和云海“四絕”著稱于世,雖不在五岳之中,卻匯集了天下名山大川之所長于一身,它兼泰山之雄偉,華山之俊俏,衡山之煙云,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更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也正是這些贊譽讓無數人對黃山充滿了向往之情。
黃山是我們此行最重要的行程。晚上下榻黃山腳下的市總工會黃山休養院稍事休整,次日早餐后便乘坐大巴直奔黃山北門,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一段時間后山勢漸高,車便開始盤山而上,路不是很寬,但是司機開車的技術很嫻熟。夾道竹秀林茂,幽趣逼人。眼前的山頂再不是剛才的蔥翠,清一色變成了嶙峋的山色,沒有半點遮蔽。到達北門服務區,一行40余人隨導游坐上據說是亞洲第一的太平索道,隨著顛簸前行,一路驚叫相伴,我們終于登上了心儀已久的黃山。
黃山之上,舉目四望,滿目皆松,它以石為母,頑強地扎根于巨巖裂隙。它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忽懸、忽橫、忽臥、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它們巍巍然立于人跡罕至的巖石的縫隙之間;它們扎根在巖石縫里,沒有泥土所以它們的根大半長在空中,隨風搖曳,為的是能夠更好的迎接雨露,擁抱陽光,枝丫都向一側伸展。黃山松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他們卻又以其驚人的堅韌、剛強突破了生命的底線,創造了奇跡。這正是強者的品質,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示。
黃山之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據說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00多處。它們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一經導游提醒,就使一塊塊冥頑不靈的石頭憑空有了精靈跳脫的生命。
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手扶著臺階兩側仿松柏枝條設計的扶手欄桿,用雙腳交替翻越一節一節的石階。隨著海拔的增高,一幅幅美景逐漸映入我們眼簾。遠處剛才須仰視的連綿起伏的群山被踩在了我們的腳下,千溝萬壑,滿眼都是蒼翠欲滴的黃山松,須仰視的高峰也再不是剛才的滿眼盡是,只是在這些可見的高峰中多了數不盡的奇峰怪石和立根于巨巖縫隙之間的黃山松。
體力不支帶來的累使我們有點喘得接不上氣,我們在排云亭又作了片刻停留。一直說,排云亭是黃山觀云海最好的地方,視線開闊,群山連綿,這里的山色秀麗無比,伸手可及。富有想象力的人們給奇形怪狀的石頭起了一些形似的名字:如仙人曬靴、仙人曬鞋、武松打虎、仙女彈琴等。抬頭,閉眼,有微風掠過,深呼吸,黃山的氣息足以讓我陶醉。出了排云亭前行,我看到了黃山的松鼠,尾巴那么短,一身土褐色,更像是老鼠,只是它蹲在巖石上兩爪抱著東西猛啃的形象才能表明它的松鼠身份。估計這些小家伙見慣了游客,知道人們給的零食可比松果什么的好吃,所以就在人們周圍的巖石樹枝上游蕩。
山中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風兒裹著清新的空氣吹來。撫摸著每一寸肌膚,人更覺得精神了,登山途中還不時聽到“借道”的聲音,聲音后面便是滿負重擔的挑山工。一根扁擔、一根棍子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他們統一穿著綠色的馬甲,邁著沉重的步伐向上攀登。寒來暑往,挑山工不辭勞苦的往返不僅使得黃山的物資有了保障,其本身也成就了黃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黃山山路上行走本就不易,更何況身肩重擔?常年的重擔壓彎了他們的肩膀,但也練就了他們負重前行的技巧,那根一米五左右的木棍既可以在挑擔行進時壓肩分力,也可以在勞累休息時一頭立在地上,一頭支撐著扁擔。肩上既是生活的重擔,也是家庭的希望,更是黃山人的勤勞樸素。
隨著攀登高度的不斷增加,我們終于見到了非常期待的一道風景——飛來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剩兩石之一,《西游記》片首中的“仙桃石”就選自此處風景。遠觀飛來石,矗立在天地之間,令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近它,正面的“畫境”二字赫然醒目,試想,兩旁都是懸崖,這方堅石不是神來之筆又是什么?站在旁邊向南眺望,連綿的群峰,高低錯落,重重疊疊,層次分明,就像一幅鋪展在你面前的丹青長卷。遠眺遠山近景,張開雙臂,讓山風盡情吹拂在身上,我仿佛把這座千百年來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的名山,納入了胸懷,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曠達。
在下山的途中,我一直在想,此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除了峰巒起伏的無限美景,我想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攀登途中對自我的戰勝。
挑戰自我、戰勝自我、成就自我!我相信在如畫的美景中一路攀登,我們會收獲一個又一個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