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unl9i"><video id="unl9i"></video></nav><code id="unl9i"><nobr id="unl9i"></nobr></code>
        1. <object id="unl9i"></object>

                1. 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頁    聯系我們
                  關閉本頁
                  時光如水總無言 巴金是金卻有情

                  ­——訪巴金故居有感
                  韓瑩瑩(作者單位:上海濱海古園)  
                       
                    1月22日下午,我和研究所幾位同事一起參觀了位于武康路113號的巴金故居,瞻仰了巴老生前寓所的真容,感受一代文學巨匠的氣息,找尋這位“人民作家”的生前足跡。
                   
                    巴金故居由一棟主樓、兩棟小輔樓和一個花園組成,總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左右。主樓是一座花園住宅,假三層,細卵石墻面,裝飾簡潔。這座始建于1923年的院落,最初的房主是英國人毛特寶·林海,房子曾為前蘇聯駐滬領事館商務代表處。1955年9月巴金一家遷入,是巴金生前居住最久的寓所。巴金在這里生活、寫作長達半個世紀,直到2005年去世。在這里,巴金翻譯、寫作了他的眾多重要作品,包括晚年力作、被譽為“說真話的大書”的五卷《隨想錄》。這里是中國所有現代文學大師故居中,作家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它見證了巴老后半生的悲歡離合,也見證了20世紀下半期中國文學的風風雨雨。
                   
                    故居掩映于梧桐樹蔭下,靜謐而雅致。踏入窄窄的門廳,前方墻壁上掛著兩米多寬一米多高的大幅國畫,畫中的巴金銀發豎頂,“一張積壓眾生苦難的面孔,沉思,從容,滿是鞭痕”,著名畫家黃永遠如是形容自己作品中的巴金形象,這也是他專門為故居揮就的一幅力作。
                   
                    一樓的餐廳按“文革”前的原貌擺設,蕭珊用第一筆譯稿費為女兒買的鋼琴,兒子一周歲生日的照片,家人和來客歡宴的餐桌和餐椅等,處處都洋溢著溫馨的生活氣息。餐廳的門口是一個餐具柜,上面擺放著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內冰心、朱自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艾青、趙樹理等八位著名作家的小型雕像,形象而生動。(中國現代文學館是在巴老的倡議、呼吁、捐助下建立起來的,目前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文學博物館。)
                   
                    往南靠左邊是一間小小的展廳,展出的是巴金故居收藏的一部分文獻資料和實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巴金的創作和生活經歷。右邊的客廳,曾是國際政要、文壇巨子、著名學人經常出入的地方。靳以、柯靈、孔羅蓀、吳強、西彥、辛笛、師陀、黃裳等人都曾是這里的???。這里還舉行過意大利“但丁國際獎”和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的頒獎??蛷d內側的柜子里放著巴金從各地帶回的紀念品,壁爐上是林風眠贈送給巴老的《鷺鷥圖》。左邊靠墻的一排書柜里,擺放著巴金本人和朋友的各類著作。
                   
                    穿過客廳,是巴金晚年在作品中經常提到的“太陽間”,擺放著一臺縫紉機、一臺“小天鵝”牌的老式洗衣機和一張小書桌等。其實這原是外陽臺,陽光充足,又面向花園。1982年巴老在樓上寫作時不慎摔倒住進醫院,家人就把它改造成了一間房。后來,行動不便的巴老就經常在這里散步、思考,陽光充足天氣溫暖時,就趴在小縫紉機上寫作,《隨想錄》后半部分正是在這完成。
                   
                    二樓的右邊就是巴老的書房,他經常在此奮筆疾書。北墻的壁爐前,擺放著1957年前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為他創作的浮雕頭像。書櫥里,巴老著作的各種譯本整齊排列著。那把巴老常坐的扶手椅靜靜地立在原處,仿佛在等待著主人回來續寫他的生命華章。
                   
                    書房的隔壁就是巴金休息的臥室,布置得樸素而溫暖。巴金臥榻左邊豎著一個白色木制扶手,方便晚年行動不便的他下床用的。他最喜愛的外孫女端端的小床就放在床的另一頭,可愛活潑的小外孫女曾經給巴老的晚年帶來了許多快樂。床頭柜上,擺放著巴金夫人蕭珊的照片和她的翻譯作品。巴老在《懷念蕭珊》中寫道:“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淚和血……在我喪失工作能力的時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蕭珊翻譯的那幾本小說。等到我永遠閉上眼睛,就讓我的骨灰同她的攙和在一起。”據故居工作人員介紹,緊挨著床的五斗櫥上原先放著蕭珊的骨灰盒。2005年11月25日,在巴金去世一個月零8天后,夫妻倆的骨灰終于合在一起,和著鮮紅的玫瑰花瓣撒入東海。濱海古園海葬紀念苑有塊“巴金、蕭珊夫婦紀念石”,是為紀念這對為中國的文學事業奮斗一生的神仙伉儷而立。同時,在古園的人生文化陳列館中也有間巴金陳列室,許多訪客曾到此參觀。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參觀至此匆匆結束。離開前,我轉身回望了花園中那棵高大而挺拔的白玉蘭樹。葉片雖已凋零,但它刻滿了滄桑和歷史的軀干像極了巴金一生滿懷深情的承擔精神,和他不跟風、不媚俗的寫作風格,以及他不屈不撓的個性。耳邊回蕩起老人在《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不要把我當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我今年87歲,今天回顧過去,說不上失敗,也談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是何等完美的人格力量!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