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平(作者單位: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
?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一年多,但上海城里城外世博氣氛已經春意濃濃。坐上公共汽車,穿行在上海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與其同在的是英文表述:Better? city,? Better? life.
?
為什么我們如此憧憬,這般向往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世界所接受?我想是改革開放30年給我們祖國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上海市民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與顯著的改善。就拿居住條件來說吧,小時候,我家住在老北站跟前的《端和坊》石窟門弄堂里,從上世紀50年代初,一直到2001年動遷搬走,一住50年,哪能會忘憶《72家房客》,那時群租人以家庭為主,與當今群租房的租房人以單身打工者為主,兩者區別于此。老房子里沒有衛生間,洗澡用木盆,如廁馬桶痰盂。不足一公分半厚的木地板漏水透光,拖地板要擰干水,不然樓下外婆就會大聲喊起來:“樓上林家漏水了!”?;疖囘M出老北站,整個房子會搖晃,不亞于三四級地震,五斗櫥上的三五牌座鐘,半夜里會敲響,如果房子在搖,那肯定是火車開過,座鐘亂了套路,人心亂了方寸,害怕房子倒塌。
?
2001年動遷搬進普陀雙泉公寓。站在11層樓窗前,可以遠眺東方明珠的雄姿,俯看相鄰多層住宅六樓陽臺那個鴿棚,一群鴿子盤旋在七八層樓的高度。老北站石窟門房子只有三層樓,鄰居阿德哥曬臺上搭鴿棚,走出鴿棚的鴿子咕咕唱個不停,拍拍翅膀直沖藍天,少年的我與阿德哥齊抬頭仰視,對藍天的向往被鴿子的奮飛牽上了白云間。如今,鴿子在多層樓房上空展翅,穿棱于高樓林立之間,飛得再遠,也要飛回來。28年浪跡天涯后,我執著地葉落要歸根。1969年春,上山下鄉去了東北延邊10年,轉而定居西北18載,歷經周折,回到黃浦江畔。憑窗俯視,鴿子以巢為半徑,自由地飛翔,快樂地飛舞。在鴿子的視野中,當今的上海是展開的一幅畫,廣廈遍布全市,高架經緯連網,書寫著未來,石窟門還成片,敘述著歷史。
?
08年年底,我陪一位英國朋友從東方明珠263米高處俯瞰上海,塔吊與高樓比肩相依。聽說全市有8000多個工地在同時建設施工,還有多少地塊,正在拆遷之中,拖上好幾年的動遷不稀奇。動遷完了,地平整好了,荒蕪赤裸,開發商擇機開工,撞個好時機拋售多謀利,亦在情理之中。風起之處,塵土揚起,空氣中懸浮顆粒物不超標才難呢。坐車駛過延安中路高架,瞬間的感覺尤如穿行于混凝土大峽谷,一塊有模樣的綠地少之又少,一片像樣的城市森林亦難尋。馬路上行車難,高架常似停車場。高樓挨高樓,如同前胸貼后背。陽光,在冬天里找不到射入我家的窗戶。玻璃窗下,與交通路平行的鐵路向兩方伸展無限,和諧號動車組輕盈滑過,不時內燃機車以雷霆萬鈞之力奮勇前進,轟鳴聲震耳欲聾,將住宅樓電梯廳的聲控照明燈,一盞盞順著樓層逐一點亮,夜不能眠,噪音難忍。
?
上海灘的樓房又高又多,更高更多,而且漂亮,更漂亮,依我眼光看來毫不遜色于東京與香港,30年努力的成就,驕傲地向世人展示,積聚起中華崛起的自信。按照科學發展觀,以更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標準來衡量評判,困惑難免,我們的城市還需要完善與進一步發展。對自已生活的這個城市,我們既滿意,又不甚滿意,因為我們描繪了新的藍圖,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城市更美好,生活才能更美好,上海人永遠的追求與向往。